在半月談昨天發(fā)布的文章《即使不教課也得去扶貧?一位鄉(xiāng)村教師的困惑》中,安徽某市郊區(qū)農村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一名數學老師反映了在老師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上級依舊從農村教師隊伍中抽調一部分教師,到各個村幫助扶貧的現象。并提出了“課可以不上,但是不能不去扶貧,這樣的做法是否過分”等疑問。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抽調教師參與扶貧工作并非個例,在一些地方還比較普遍。由于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地方都面臨扶貧干部人手不足的問題,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在宣講政策上有一定優(yōu)勢,因此被一些政府部門抽調參與包村包戶脫貧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那位數學老師反映的現象,并不屬于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扶貧。作為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方式,教育扶貧是對貧困地區(qū)教育的扶持和提升,許多教師都參與進來,尤其是城市學校和教師,紛紛采取支教、教育資源共享等方式參與扶貧攻堅,值得大力提倡。
那么,教師被抽調參加與教育并不直接相關的扶貧工作,是否值得提倡呢?
表面看,教師參與扶貧,能夠緩解扶貧隊伍人才不足問題,對完成緊迫的脫貧任務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實際上,教師犧牲了本該用于教書育人、研究業(yè)務的時間參與扶貧,即使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對整個社會的進步來說也不過是“拆東墻補西墻”,更何況教師在動員社會資源上并不具優(yōu)勢,參與脫貧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成果寥寥。
一位貧困戶通過教師的宣講了解了一些扶貧政策,幾十名學生卻因此遭到了學習上的損失,這筆賬劃算嗎?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不管是參與扶貧還是對社會做貢獻,教師的主陣地始終應該在三尺講臺上。只有站在講臺上,教師才能對社會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
當前許多貧困地區(qū)學校硬件條件改善,教師隊伍卻普遍面臨人手少、素質待提升等問題。
對于貧困地區(qū)來講,最需要的不是讓越來越多的教師包村入戶,而是要讓越來越多的教師站到講臺上去,這才是政府部門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
?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