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毛片高清视频观看,成人黄色在线免费观看,av天堂最新手机网址无码窝,一级毛片视频

新華網 正文
地區(qū)篇 | 拉美古文明的三個未解之謎
2016-11-23 15:08:0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 拉美是一塊遙遠陌生而又充滿吸引力的土地,其神秘莫測的古老文明尤其令人心向往之。從尤卡坦半島的奇琴伊察,到庫斯科的馬丘比丘,從人們熟知的瑪雅、阿茲特克、印加三大古代文明,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秘密等待著人們去研究和解釋。

  【復活節(jié)島石像是誰的大作?】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一個最適合思考人生的天涯海角之地,那一定是智利的復活節(jié)島。1722年復活節(jié)這一天,它被一名荷蘭探險家發(fā)現,故名復活節(jié)島。海島位于智利以西3700千米,面積約164平方千米,從智利首都圣地亞哥乘飛機前往,需要6個小時。由于與世隔絕,孤處大洋之中,復活節(jié)島也被稱為地球的“肚臍”。

  這座遺世獨立的小島不僅有火山、平原、星辰、大海之景,更因島上無解的巨大人形石像而聞名。目前已發(fā)現的石像共計約900個,其中有些達到10米高,百噸重,而最大的一個還未完工,有21米高,270噸重。他們眼深、鼻寬、耳方,頭大、身短、無腿,雙臂姿勢各不相同,或散落荒野,半掩在土中,或立于海邊,守衛(wèi)著家園。

  復活節(jié)島上的巨人石像排成一列。(新華社記者葉書宏攝)

  島上最神秘莫測的一組石像由7位巨人組成。島上的石像大多面朝內陸,唯有他們整齊地排列于統(tǒng)一的石座上,面朝大海,深沉眺望。更神奇之處在于,每到春、秋分之日,太陽的運行軌跡總會與石像的排列垂直,巨人或是面對日出,背朝日落,或是背向日升,靜觀夕陽。

  巨人石像在夕陽中留下剪影。(新華社/法新)

  除此之外,島上還有唯一繪有眼睛的巨人,戴帽子的巨人等等,各具特色。石像有何意義?由誰雕刻完成?如何運達島嶼的各個角落?200多年來,專家學者們試圖揭開復活節(jié)島石像背后的秘密,但都無果而終。

  目前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這些石像代表著原始部族的祖先首領,永遠守衛(wèi)著島嶼。有人認為,1250年至1500年間,復活節(jié)島的原住民拉帕努伊人制作了這些石像,并將它們運送到現在的位置。后來,由于島上資源消耗過度,發(fā)生了饑荒與內戰(zhàn),人口銳減,社會也隨之衰落。

  2000年1月1日凌晨,復活節(jié)島居民在石像前舉行傳統(tǒng)宗教儀式,迎接新千年的到來。(新華社記者楊建華攝)

  至于尚未學會使用輪子的拉帕努伊人如何運送石像這一問題,有學者認為,他們用樹干鋪在石像底下,充當了輪子的角色。還有人認為,建造者用繩子捆住石像的頭部,以石像底部撐地,豎直拉起,并用樹干造成三角型支架加以輔助,讓石像左右搖晃著前進。

  【印加人為何修建馬丘比丘?】

  在秘魯南部庫斯科古城西北80公里的崇山峻嶺中,坐落著神秘的馬丘比丘遺址。馬丘比丘在當地原住民語言中意為“古老的山”,這座古城坐落在海拔2430米的山脊之上,俯瞰600米峭壁之下的烏魯班巴河谷,被茂密的熱帶雨林包圍,常年云霧繚繞。

  (新華社/伽瑪)

  1911年,美國歷史學家海勒姆·賓漢姆發(fā)現了這處印加文明遺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建筑富有特點,發(fā)現時間較晚,這里成為了印加帝國最為人熟知的標志。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通過彎曲陡峭的石板小路,沿著高大的城墻,人們得以走進馬丘比丘。城市內規(guī)劃井然,精準切割的石塊搭建成一幢幢建筑,北部多為宮殿、廟宇,南部多為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城區(qū)外是排列整齊的層層梯田,也由石塊壘成。此外,馬丘比丘還擁有日晷、灌溉系統(tǒng)、排水系統(tǒng)等許多令人驚嘆的設施。

 ?。ㄐ氯A社/路透)

  盡管大多數學者認為,馬丘比丘是在1450年前后由印加人建造的,它的身上仍有許多謎團未曾解開。建造古城的石塊巨大無比,難以搬運,而且經過極其嚴密的切割,印加人是否有能力做到?強大的印加帝國為何要建造這樣一座遠離首都庫斯科、施工難度異常高的城市?馬丘比丘因何廢棄,居民為何消失?

  馬丘比丘一角,可見石材切割之精密。(新華社/路透)

  有人甚至認為,馬丘比丘的修建難度非人類可及,實際上由外星文明建造,印加人只是居住使用,這種說法無從驗證。更具說服力的理論是,印加人崇拜太陽,渴望靠近神靈,舉行宗教祭祀典禮,于是在如此高遠的地方修建了城市。建造城市的石材并未經過長途運輸,他們就地采石,制作砌塊,壘筑古城,然后把剩余的石料扔下懸崖,只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跡般的天空之城。

  關于馬丘比丘的修建目的還有許多其他的觀點,有人認為這里是貴族靜居之所,有人認為這里是一座女修道院,還有人認為這里是印加帝國最后的避難所。至于馬丘比丘為何荒廢,更是沒有一致說法。唯一確定的是,它靜靜地存在了幾百年,魅力絲毫不減。

  2011年7月7日,安第斯山脈居民在傳統(tǒng)的印加儀式上表演,慶祝馬丘比丘發(fā)現百年。(新華社/法新)

  【納斯卡線條的用途是什么?】

  每個人童年時都有過拿著樹枝在土地上作畫的經歷。然而,你是否想象得到,有人能夠依靠簡單的工具,在荒漠里繪制出長達275米的巨大圖案?在秘魯南部的納斯卡沙漠中,就有數百幅這樣的巨畫。它們由深度10至15厘米的淺溝排列組合而成,因上下巖層的色差而呈現出魚類、禿鷲、蜘蛛、猴子、樹木、手部等多種圖案,統(tǒng)稱納斯卡線條。

  關于納斯卡線條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世紀。1927年,一名智利考古學家發(fā)現了線條并對其進行了研究。不過,被認為第一個正式開展納斯卡線條相關研究的學者是美國歷史學家保羅·柯索。他在1940年于秘魯考察古代灌溉系統(tǒng)時,碰巧在飛機上發(fā)現了一組鳥形的納斯卡線條,于是開始研究其來歷與創(chuàng)作目的。

  (新華社/路透)

  保羅·柯索發(fā)現線條那天恰逢南半球冬至日,而夕陽落山之處與線條末端幾乎重合。經過研究,他提出,納斯卡線條是古納斯卡人用來指明天體起落位置的標記。這也成為了關于納斯卡線條的最初解釋之一。

  在后來的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尚未達成共識。有人認為,一些線條代表著星體的運動軌跡,有些動物圖形則代表著星座。還有人認為,它們被用來標記地下水渠等重要地點。也有專家提出,線條是特殊的祭祀場所,可能被用于祈雨等宗教儀式。

  借助碳14同位素測年法,研究人員得出納斯卡線條已存在了2000年的結論。不過,年代久遠,科技落后,并不代表古納斯卡人無法繪制這些線條。今天,在一些圖案的周圍,仍然殘留有木棍的痕跡。專家們推測,古納斯卡人通過一些簡單的工具就可以進行定位,完成畫作。例如,在繪制螺旋線時,在圓心的木桿上系上繩子,拉緊后環(huán)繞,就可以繪出圓形,繩子逐漸放長,就成了螺旋線。

  呈猴子圖案的納斯卡線條。(新華社/路透)

  恒溫、干燥、無風的氣候使得納斯卡線條歷經千年不被侵蝕。由于太過龐大,要想一睹其真容,游客們必須登上周圍的小山,或是乘坐飛機。2000年前的古人遺跡,能夠給后人帶來如此多的震撼與疑惑,令人感慨。(記者李家瑞,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1
【糾錯】 責任編輯: 謝艷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ji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jié)
雨后西湖晴歸來
雨后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種忙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521293753321